数据显示,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72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5%。
依靠博览会搭建起来的“南宁渠道”,中国与东盟国家计划将蓝图中的国际产能合作转化为现实。
9月11日到14日,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这场面向东盟国家的国家级投资贸易展会,继去年后再次给予“国际产能合作”更多资源倾注。
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展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中方愿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根据东盟国家不同需求,采用直接投资、工程承包、技术合作和装备进出口等多种合作方式,积极推进中国-东盟产能合作。
此前9月7日,在第19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发起了《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联合声明》。
按照2013年的愿景,中国将争取到2020年实现与东盟的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目标,但2015年双方的贸易额尚未突破5000亿美元。国际产能合作被视为拉动中国和东盟双方贸易的助推器。
产能合作“加法”
据展会秘书处快报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相关国家已签下80个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合作金额超过50亿美元,签约项目数量远超去年的34个。该展会还举办国际产能合作对接会等活动,重点推动与钢铁、铁路、电力、有色金属、建材、工程机械等优势产能相关的中国企业与东盟方现场对接。
实际上,中国和东盟在国际产能方面的合作正在不断加速。数据显示,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4721.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5%。
不过,中国曾提出“力争”2020年双方的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的目标,2015年尚未突破5000亿美元的数值,要实现这样目标压力不小。
“中国和东盟的未来单靠传统的贸易是不行的。”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说。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顶层频提国际产能合作的作用是,中国已到工业化成熟期,拥有许多优质的富余产能和先进的技术;而大部分东盟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人力成本比中国更低,对产能的输入有较大需求,与中国形成互补。这构成中国和东盟互利共赢的经济基础。
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进而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互补”,不再是过去互通有无的简单货物贸易,而是形成了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求关系,因而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更能拉动双方的贸易。
产能合作多载体
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先进技术”为专题设置了国际经济与产能合作展区。这个展区,展示中国对外的国际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招商,其中包括铁路、有色、电力等重点产能领域。而这些领域,中国不乏优质产能的代表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走访会场发现,中铁、大唐、中车、中核、中广核、中国铝业、北斗导航等国内巨头均有大型展位展示其对东盟、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成绩,以及其拥有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
例如,中广核除了展示中国核电“走出去”样本工程“华龙一号”之外,还在展位上对外首次介绍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核安全管理系统“和睦系统”。这些“看家功夫”的展示显示出巨头们对东盟方面的合作诚意。
中广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布局东盟国家的清洁能源项目,正是看中这块6亿人口市场的大蛋糕。
陈耀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与东盟的产能合作,其落点并不是国内的过剩产能向东南亚地区转移,而是更加强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以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领域为先。这将促使东盟国家产业的进步和升级,从而推动中国和东盟双方的经贸发展。
而在国际产能合作的载体上,陈耀认为中国对东盟的产能输入已经摸索出可操作的经验,比如直接投资建厂、对外国际承包,以及在东盟国家建设产业园区。
在陈耀提及的三种产能合作载体中,中国与东盟发展得较有特色的是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国企业在东盟8国(不包括新加坡和菲律宾)至今共设立23个投资园区,吸引421家中资企业,总产值达213.9亿美元。
其中,作为对接东盟前沿地区的广西,已经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探索出多种“花样”。如对接壤国家,广西的东兴试验区探索与接壤的越南芒街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两国各划出一块地块合建产业园区;而对隔海相望和并不接壤的国家,广西多座城市探索出“两国双园”的建设模式,两个园区结成“姊妹园”,两国共同持股,实现共同招商共同建设。
例如广西的钦州中马产业园与马来西亚关丹产业园区,这对园区依托各自国家的港口,实现航线、贸易及产业互动。这种“两国双园”模式至少已经复制到广西7座城市,如广西崇左甚至扩展至“两国四园”。
不过中国东盟的产能合作依旧有短板。如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就表示,广西东兴缺少优质大学以及大学带来的人才集聚,这或将造成东兴打造的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缺少人才支撑。因而,东兴试验区已在此次展会与中央民族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弥补人才短板。
陈耀建议,双方需要加强政治互信,通过完善投资政策、加强人文交流等举措营造更便捷、更安全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