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既可以提高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又有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
本报今天的智库版刊登的《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工业化进程》一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基本涵盖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欧亚之间“凹陷地带”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低是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
文章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逐步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后,导致全球需求不足,贸易锐减,产能出现过剩。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原本处于后工业化或去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企图重新夺回其在世界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而中东地区的多数国家依赖能源出口,单一的产业结构在油气价格低位徘徊的情况下面临的产能过剩也亟须调整。而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前期或工业化早期阶段,产业结构单一,在全球经济波动中屡遭重创。而随着全球产能分布不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世界经济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
文章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既可以提高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又有助于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国际产能合作的核心是产业升级、产业优化、产业互补和产业协同,我们要挖掘与低端产业链合作的潜力,挖掘产能互补的潜力,通过转移产能实现产能优化配置,提升我们在国际产能优化组合中的地位,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