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称,中国经济去年取得6.9%的增长,今年的增长预计将会更低,大概介于6.5%至6.7%。自2011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便逐季放慢。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11日报道,以中国约11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来看,6.5%已经是很强劲的增长。一年增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印度尼西亚现在GDP的约80%或印度的约1/3。
报道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很乐意接受经济放缓为“新常态”,中国经济经历了超过30年的两位数增长,因为主要增长引擎无可避免地失去动力,增长放慢是必然的。习近平不沉迷于高GDP增长,他关注的是,经济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宏观经济再平衡。其他领导人如总理李克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更重视GDP的素质和其他社会目标,不再执着于对GDP增长的盲目追求。
中国经济持续放缓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正常的周期性波动削弱了传统经济引擎如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是因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事实是,中国经济认真地开始了重组和再平衡,在全球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中国在同时经历几个关键的过渡期,包括:从外部需求增长到内部需求的过渡、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过渡、从投资和储蓄到消费的过渡,及从劳动力密集到技术密集行业的过渡。
因此,去年12月18日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一系列有力的干预措施,来处理生产过剩、产能过剩、住房供应过剩、僵尸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
中国媒体对新政策配套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一种以市场为根本的“供给侧改革”,因为配套包含了去除条例、削减税务和收费的措施,目的是提升长期生产率和效率。
报道称,中国最近的低增长,是经济结构快速改变的结果。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超高增长时代已经大大不同。当时,伴随投资驱动增长的,还有信贷扩张、对能源的大量消费,和大量原材料进口所带来的蓬勃工业活动。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日益依赖国内消费和服务业,这些都将一去不返。
因此,中国的GDP组成成分将有所不同。新的GDP将包括更多服务业活动,如新兴的文化和教育、娱乐、通讯、家庭与个人服务、时尚、环保和绿色服务等产业。这类服务多属于“非贸易”或“非出口”领域,很难正确地反映在传统的GDP计算方式里。
《联合早报》认为,当经济增长日益依赖消费时,中国经济增长的“福利成分”也会相应增加,带来更多更高素质的GDP。然而,一个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率,无可避免地会比较低。这是因为服务业的生产率增长,一般低于制造业(因制造业更容易利用技术上的进步来增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