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全面启动了中外合作产业园创建的有关工作,以平湖日本产业园、镇海北欧工业园、余姚中意宁波生态园为代表的省内园区,已为浙江全省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中外共建合作产业园
中外合作产业园区是指以特定国家为产业合作目标,根据该国产业转移趋势和投资意向偏好,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配套,并通过两国政府、园区、企业三层次的合作,实现两国产业链分工合作和高端项目集聚。近年来,浙江中外合作园快速发展,其背景是因为契合了宏观、中观、微观的多层次需求。
在全面深化开放的背景下,中外合作产业园是浙江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有益尝试。
在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下,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是浙江实现国际产能对接的有效途径。
TPP、TTIP将更新国际合作游戏规则,一批以成本为竞争力的产业将加速转移,尽快建设有针对性的平台、精准的吸纳和集聚特定行业,是在为国际价值链分工、产业分工中谋得更有利的地位打下基础。
在国际合作和开发区发展新常态中,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能契合多方共同的需求。
合作园建设借力发展
该省自启动“浙江中外合作产业园创建工作”以来,他们从“五个一”入手,推动合作园建设。
推动一批合作
从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创建中外合作产业园的积极性很高。萧山、嘉兴、金华、舟山、杭州湾上虞等开发区,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启动了“中外合作产业园”的创建工作。
认定一批园区
在调研的基础上,该省先后认定了10家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这10家省级“国际产业合作园”,和现有的国家级中意(宁波)生态园一起,构成了浙江开发区“1+10”的中外合作产业园格局。
启动一轮推介
浙江省先后联合举办了“2015中韩产业合作(温州)峰会”、温州在上海的推介等;在浙洽会上对一批园区进行集中展示、在上海进行集体路演;带领嘉兴、舟山、平湖等赴目标国别进行对接等。
打通一条渠道
即为创建国家级国际生态园打好基础,争取打通“省级”到“国家级”的渠道。
出台一个意见
在江苏、山东两省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该省出台《国际合作园产业园指导意见》,总结全国开发区、全省开发区在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上的工作经验,并为下一步有效开展工作明确方向。
建成22家产业园
从目前情况看,浙江省共有22家开发区开展了中外合作产业园创建工作。这22家园区有三个典型特点:
一是国家分布偏向欧美。22家开发区中,5家合作伙伴为亚洲国家、4家为美国,其余13家为欧洲。其中,欧洲又以德国为重点,有3家开发区开展了与德国的合作。
二是园区大多在近年启动。22家开发区中,除杭州的新加坡科技园、镇海的北欧工业园、平湖的日本产业园外,其余19家均为2014年左右启动的园区。其中,萧山、慈溪滨海、嘉兴、嘉善、金义、衢州、舟山7家为2014年全省开发区会议后,启动创建工作的园区。
三是地区分布和外资分布基本一致。杭、甬、嘉三个地区的园区占了12家,其中嘉兴地区为5家。但是地区的不均衡并不代表质量的不均衡,从申报材料看,温州、衢州的中韩产业园,不论在引进项目质量,还是合作深度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园区建设显著提升
从22家中外合作产业园的发展和建设现状来看,浙江省的中外合作产业园与之前打造的“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相比,园区建设和项目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具体表现在:
合作目标立体化
摒弃原有的广撒网的合作方式,将中外合作产业园的合作目标定位为通过政府、商会、协会、机构、中介建立立体化合作网络。
园区品牌高端化
通过合作网络的提升,“中外合作产业园”的品牌也在不断高端化。
合作业态多样化
“中外合作产业园”的业态从单纯的二产,向二三产联动发展。
项目合作深度化
中外合作产业园的合作,已经从企业的“引进来”,深化到企业、产业、行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从单纯的资本流动,深化到技术、人才、资本双向流动相结合,并形成了多种新型的战略合作关系。